喇荣五明佛学院
徐建华

徐建华:追寻徐霞客的足迹(3)

j景点(一)

景点(二)

景点(三)
距色达县城20余公里处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,山口两旁是排列有序的十几座白塔。
顺沟而上,两侧山坡上有一些红色小木棚屋,山深褐色,几乎光秃秃的,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,植物要生存也是很艰难的。可越往里走,小木棚屋越多,翻过一垭口,在蔚蓝苍穹之下,密密麻麻布满四面山坡的数千间红色小木棚屋,如众星拱月般簇拥着几座金碧辉煌的大殿,这就是藏于深山中的喇荣五明佛学院。
在这里,我们行走都感到困难,气喘吁吁的,走上数十米就停下来,或摄像或照相,或干脆坐在路边亭子里的座椅上。可一路上身披绛红色僧袍的扎巴和觉姆(出家男子称扎巴,出家女子称觉姆)来来去去,一个个面容神采奕奕,充满生气和祥和。
走走停停来到佛学院大殿,里面正召开佛法大会,各地的藏传红教喇嘛和信徒汇集在这里,学院门前人来人往,还有一大群人坐在门前台阶上。看着一群扎巴和教母脱下鞋子走进去,我们一行人也脱下鞋子跟着走进去。一楼大厅里已坐满人,人群中有一过道,沿过道走到路边稍空处,看见妻和同行们坐下自己也随着坐下,一双汗脚经长途跋涉后已有难闻的气味,可来到这里已别无选择,只好盘腿坐下把双脚紧裹在大腿间,不知在这神圣的地方是否会亵渎神灵,可奇怪的是,在这坐满僧侣的大厅里,没有一人吸烟,没有一丝异味,没有一点异动。大厅中大师正领读着金刚经,周围的僧侣信徒们也一起诵读,穿着红袈裟的僧侣们摇头晃脑一字不差地随大师诵出,身边几位身穿汉服佩戴胸牌的女士则拿起经书照念。她(他)们读的什么我一个字也没听懂,比萨顶顶《万物生》的歌词还要难懂,可又觉得她(他)们读出一个个音节起起伏伏,就像一组跳动的音符,就像在朗读一首歌,非常悦耳非常养心,一时感觉到大厅里有一种神秘的氛围,使我的世俗开始远离,使我的心变得虔诚,我也不由随着大家一起念起来。一旁一位女士把她的《金刚经》递给妻,用手指着正念到的地方,我侧眼望去,厚厚一本书,上面有梵文,有翻译的汉文,还有用汉字标注的梵文读音,好复杂呀!《金刚经》念完后,一个个大师开始讲经,中心讲台上传来了抑扬顿挫的声音,还是梵文演讲,一个字也听不懂。妻和同行几位女士要离开这里上楼转悠,我没去,在这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,我实在不愿再往上爬了。她们走后,我仍沉浸在这悦耳的梵文演讲里。据说,这些大师在演讲时要接受别人咨询,回答别人的质疑,还要和其他持不同观点的大师进行辩论,这哪是讲经?分明就是一场佛学的理论答辩会,而且,他们面对的是坐在大厅里的数以千记的僧侣和信徒,多想听听他们的演讲和辩论。就在这时,身边一位佩戴胸牌的女士对我说:“你在这里干什么?这里全是尼姑们,你应该上五楼去。”脸红的我匆匆站起来朝楼梯走去,她们去哪儿了?走上二楼,大厅里也是坐满人,正欲进去,身后传来几位女士声,“不能进去,上五楼。”原来一至四楼大厅里全是觉姆,只有五楼才是扎巴们聚会的地方,我转身走出学院。
想上厕所方便,学院一旁的厕所全是写着“女厕”,进进出出也全是一个个觉姆。回到大街,经游客指点,才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找到男厕。我真不知道,在这些常住的僧侣信徒中,女性是否也占有五分之四?
等同行们出来,我们沿之字形小街向山顶走去。街边是一栋栋小木棚屋,依山而建,层层叠叠,下半部用石头砌成墙,上半部用圆木垒砌,屋顶是藏式平顶,外墙刷成绛红色。屋多两层,显得窄小且简朴,有小路导向每家每户。这些格调统一的红色小木棚屋,是一万多名僧侣的住所。这里的戒律十分严格,男众女众的僧舍泾渭分明,即使是兄妹亲属,彼此也不得互访。僧人虽来自不同地域,却都平和相处。
街边偶有小店卖百货或饮食。肚子饿了,走进一家面店去吃面,来吃面的人很多,现在只有方便面了,我和妻一人点一碗康师傅方便面,店里用开水泡好送来,每人只收5元。买一瓶冰红茶也只收3元,和成都小店一个价,而这些物品全是从成都运来。也是在藏区,也是海拔4300米的地方,也是在面店里点了一份康师傅方便面,在西藏纳木错,店主竟收我80元。
来到山顶,山顶有一座叫“坛城”的三层楼环形建筑。坛城梵文叫“曼荼罗”,是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祭供活动的道场。这时已是黄昏,坛城的上两层已有许多人正在转经,下面一层有一圈转经筒,僧侣信徒们和一些游客正在边走边转动经筒,有的口中念着经文。坛城前的平台上,一些人正对着坛城叩等身长头,细细一看,绝大多数身穿汉服,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游客。站在护栏望下去,下面是密密的小木棚屋,就像一个硕大的蜜蜂蜂巢。最壮观的景是看这些小木屋亮灯,为了看这道风景,我们在坛城边的长凳上坐下等待。
时光慢慢流逝,天渐渐变暗,我们仍在山顶上等待。奇怪的是,在这海拔4300米的地方,我们没有气喘,心慌等高原反应,内心里没有不适感,有的却是等待、期盼和憧憬。就在这里静静坐着,突然,一位藏族妇女走到我旁边坐下,问询她什么时候这些小木屋才亮灯?她听懂我的问话,认真地找到其他人询问后回答说大概7点半吧!随后我们交谈起来:她告诉说她家就在离这几十里的地方,家里养有牦牛和羊;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,一个儿子读书后留在成都工作并安家,女儿嫁到泸定,还有一儿子在身边放牛。她家在这里修了房子,空闲时全家就开车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,自己带上吃的用的甚至弄饭烧的柴。看她谈起家庭谈起生活一脸微笑一脸幸福。我知道,这微笑这幸福是发自内心,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家庭,就是内地农村也很难达到。她邀约我和妻子一起转经,教我们用手去转动经筒下的手柄而不是直接转动经筒。渐渐地,开完佛学会的僧侣信徒们来到这里,转经的人越来越多。坐在这里看着他们绕着坛城一边走着一边转动经筒一边念着经文,他们神色健康开朗,充满着虔诚和自信,脸上看不到一丝忧虑和烦恼,他们是真正有信仰的人。
已经快8点,天还未黑尽,小木屋的灯仅有部分亮起来。我和妻沿山脊的小巷走去,佛学院一面是密集的小屋,山脊另一面,仅在山顶有少许房屋,下面是荒坡。小巷蜿蜒,有一些石阶小路从木屋间曲折而下。沿石阶走下去,走到一个开阔的平台,这时,小木屋的灯全亮了,山坡山谷一片灯海,万点灯光辉映着黑黝黝苍穹,一幅极美极其靓丽的画面。曾在两棵树观看过重庆山城夜景,也在太平山麓看过香港夜景,还在飞机上看过旧金山夜景,这些夜景都是下面一片灯海,密密集集的晶莹璀璨。可这里的灯海是亮在极为偏僻极为荒凉也是人类生存极限的地方,每一盏灯都是一片黑暗中的一个亮点,每一盏灯里都拥有一分信仰,每一盏灯里都有至少一位虔诚的修行者,他们住在简陋的小木屋里,生活艰苦,用水要从山下背来,每天早课、午课、有时还有晚课,直到通过各学科考试和口头辩论,才被学院授予堪布(法师)学位。只有坚定的信仰,才能使他们一直守望在这远离凡尘生活又极其艰苦的地方。我想,当他们学成归去时,这一盏盏灯也会伴随他们回到故乡。
(1980年色达佛学院创建时,这里仅有30余人。今天,它已被美国《世界报》称为“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”。)
网创项目大全,免费分享一个实操网创项目给你,添加 微信:465638528 备注:创业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iqi989.com/89.html